新版《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已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这一被称为“国际最严格标准”的新规将给有机认证机构和有机产品市场带来哪些影响?本期圈围绕这一话题邀请相关企业、机构和学者共同探讨新规之下的有机认证市场如何“拨乱反正”。
焦点一:标准之惑:各种标准无法互认
Q 国内某些认证机构存在只要交钱就给认证的现象;认证标准也不统一,有国标、国际联盟、GAP,海外市场也有欧洲标准、美国标准和日本标准等多种标准,并且相互间并未完全互认。
A 企业可以跟据产品销售市场来选择相应的认证标准,提倡选择熟悉的认证而不提倡大而全;利用有机产品认证的机会,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品牌知名度。
董民:首先,我没有听说“交钱就给证”的事情。其次,目前认证机构肯定不会这么操作。毕竟一个认证机构要获得国家授予的认证资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区区几万块钱丢掉这项认证资格不划算。现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也很细致、全面;认证机构的自律也逐渐加强,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发生。国家对认证机构的要求很严,门槛也很高。数据显示,国内具有有机认证资格的机构从最多时36家减少到目前的23家。国家不会刻意从数量上硬性规定认证机构的数量,但是标准就在那里,达不到要求,不能保证认证质量,就会被淘汰。
事实上,有机这一概念是舶来品,我国在制定有机产品认证标准之初就参考了IFOAM、欧盟、美国、日本等标准,就是为了便于国际互认。从技术角度来讲,各标准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目前,我国和欧盟、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有机标准并未完全互认,即如果在欧盟或美国销售的有机产品必须通过他们的认证。同样,如果在我国销售国外的有机产品,也必须通过咱们国家的认证才行。这是国家之间出于技术壁垒等因素的考虑,与技术层面无关。
王君峰:我们企业是国内做蔬菜有机认证较早的一家。企业是由我父亲创办的,1994年就开始转型,主要做外贸。因此,欧标、美标、日标我们都做了认证,国标我们也做了一些。根据我的经验,有机蔬菜需要有一个六七年的摸索、磨合期,农民对于有机的认识有一个过程,经过几年的接触才能让农民信任你,相信有机这种生产环节也会收获很高。另外,不同地区的土地性质、气候和病虫害防治都需要时间去积累。
对于致力于有机事业的企业来说,选择哪种标准进行有机认证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脚踏实地的做,如果只是想通过这种概念去资本市场捞一把则是另外一回事。有机认证是国际认可的标准,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熟悉的品种进行认证,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蔬菜都进行认证,这样吃苦不讨好。到今天,我们企业也只进行了20余种蔬菜的有机认证。
肖兴基:我国的有机认证标准是基于中国实际情况,借鉴国际有机认证标准编制的。可以说,世界各国的有机认证标准,包括中国有机认证标准的基本原则是大体一致的,仅有部分差异。例如最近美国与欧盟达成了有机认证法规的等同协议。在达成此协议之前,双方法规标准的不同在于:美国允许抗生素使用于苹果与梨,以避免侵入性细菌感染,而欧盟仅同意抗生素使用于被病菌感染的动物。最后双方都同意,全面禁止使用抗生素而最终达成等同协议。
张浩:我们目前是按欧盟的标准做的,前年申请,去年已经通过了。同时也申请了国内的标准,国标需要一年的土地修复期。原本按计划应该是今年一月份就能下来的,谁知道中途认证机构出了问题,得另外换一家,这弄得我们现在销售的产品,成了非法有机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