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业致富80后小伙兰荣霞:创新让种粮成为“轻松活”

80后小伙兰荣霞:创新让种粮成为“轻松活”

发布时间:06-22 16:04分类:农业致富

  兰荣霞将自己育好的秧苗装车,送到其他农户手中。记者 王翔 实习生 张泽美 摄

  平整耙、粮食传送带、农用叉车……这些现代化的农机具,如今在农村已是相当普遍。然而,在荣昌区清江镇竹林村的久丰水稻股份合作社,这些拥有同样名字的农机具却有些与众不同。

  “这些农机具很多都改进过,操作简便,更实用。”说起如今的水稻合作社,竹林村的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只因为,合作社有一位能干的年轻小伙,名叫兰荣霞,他不仅建起合作社,带领大伙共同致富,还时常想出一些“新点子”,让种粮也成了一个“轻松活”。

  义无反顾回家务农

  1984年,兰荣霞出生于清江镇的一户农家。高中毕业后,他外出打工闯荡,进过工厂、做过生意,后来也曾回到清江镇,开了一家小型烟酒超市。

  回忆起最初坚持回家务农时的情景,兰荣霞眼圈微红,他说,那时连家人都强烈反对他种粮,认为他异想天开、“不务正业”。2012年底,兰荣霞流转了500多亩土地,开始种植水稻。

  “开始很苦,好在我熬过来了。”兰荣霞说,刚开始种植水稻时,由于缺乏资金,人手不够,只能自己下田种地,每天从早上六点,忙到晚上七八点钟,原本还算白皙的皮肤,也在短时间内晒得黝黑。

  他还时常遭受别人异样的眼光。在种植水稻的第一年,在秧苗分裂期时,由于与传统种植方法不同,他将水田中的水全部放干,这种做法引来了不少村民的嘲笑:“哟!你把水全部放了,这是要晒谷子了哟,劝你还是将水关起来,这样秧苗才能长得更好。”虽然兰荣霞也不断地解释,但种了一辈子粮食的“老农们”却不屑一顾。

  最终,兰荣霞坚持了下来,他采用的“晒水田种植法”,使水稻亩产量大大高于周边的传统种植田,让兰荣霞收获了种粮以来的第一次成功。

  技术创新渐成习惯

  “虽然各种技术难题都可以请专业厂商帮忙解决,但对经济实力较弱的我来说,这不太现实,于是我就想,能不能自己动手,通过创新解决这些难题。”兰荣霞说干就干。他首先针对原有“开沟器”开沟深度不够的问题,自己琢磨着将其“改大做厚”。这一改变虽然看似简单,然而花费数千元制作出来的“开沟器”,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兰荣霞的第一次技术创新,遭遇了失败。

  兰荣霞并没有放弃,反而对技术创新的兴趣越发浓厚。2013年,兰荣霞发现旋耕机耕田时,由于原本土地就不平整,旋耕机的耕作深度又不变,因此,耕出的地始终都不平整,对机械化插秧等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于是,他萌生了改进农机具、制造平整耙的想法。

  “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兰荣霞回忆,那时,为了制作出适合当地耕作条件的平整耙,他和几名员工在网上查找资料,还与旋耕机生产商取得联系,沟通想法,不断改进平整耙的大小、样式和功能,并进行试验,历时近一个月,制造出了适合现有旋耕机和土地的平整耙。

  这种平整耙重约30斤,宽度约1.5米,下方有钉耙,一般挂靠在旋耕机后面,旋耕机耕作后,平整耙就利用自身的重量和钉耙,平整土地,不仅设计制造简单,使用效果也非常好。

  从此以后,兰荣霞越发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先后进行了粮食传送带、农用叉车等农机的改进,不仅解决了种粮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还使种粮的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粮能手之一。

  创新惠及更多农户

  2014年,在兰荣霞的倡导下,当地成立了久丰水稻股份合作社,兰荣霞也购进大量农机,开展水稻种植的全程社会化服务,将其掌握的众多种粮实用技术和方法,教给了广大的种粮农户。

  今年春季育秧苗时,我市由于受天气的影响,气温时高时低,不少农户秧苗的成活率极低,就连兰荣霞这个种粮能手,首次育下的1万盘秧苗,也出现近2/3的烂苗,损失高达10多万元。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秧苗不惧天气变化呢?”兰荣霞说,当时,他四处求教,得知“催芽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但传统的“催芽技术”,是将所有苗种进行集体浸泡,然后加温催苗,由于大量秧苗相互间重叠挤压,上下温度不均,以及搬运和分装等环节,通常会造成20%左右的伤苗率。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不断地查找资料,最终在大棚种植技术中找到一丝灵感,创新性地开创了“大棚催芽技术”,即按照机械化耕作的模式,先将秧苗分盘,然后集中放置到大棚中,然后通过各个方向的热风机,实现大棚温度均匀催芽,秧苗育出后,农机可直接开进大棚内,不用再次搬运和分装,就可开始插秧了。

  今年,兰荣霞利用“催芽技术”共育出了4万多盘机插秧苗,成功率高达98%,保证了周边2800多亩水稻的种植,惠及数百农户。

农村工作应重“三心” 石头铸就的硬朗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