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粮食种植白芨采挖季节(采挖白芨的机器)

白芨采挖季节(采挖白芨的机器)

发布时间:2023-04-13 02:00:32分类:粮食种植

1 引言

白芨属于兰科植物,分布于四川省以下的长江流域及广西云南贵州等省,有紫花三叉白芨和水白芨之分,其品质前者优于后者。野生情况下,大部分生长在土壤湿度大、透气性好且空气湿润的靠荫边斜坡上。药用价值高,主要是下面的茎块,中医用于止血生津,如胃、肺及肠道出血,也用于工业源料。由于人为因素及环境因素影响,资源已逐渐枯竭。药农主要是通过茎切块繁殖,此法母体使用量大,成本高,繁殖速度慢,满足不了市场的大量需求。种子繁殖在自然情况下对环境要求高,成活率低,主要原因是兰科植物的种子属于不完整胚胎,不带坯乳,子房萌芽后后续营养无法跟上,因而萌发后的幼苗很难成活。利用组织培养使种子萌发进行繁殖,其速度快,适合大面积种植,也是目前主要发展方式。试验室主要分三个步骤:即一级苗、二级苗、三级苗,其培养基分别为如下。①一级苗(种子萌发)阶段培养基成分为:1/2MS+6-BA1.0 mg/L+ Naa0.15 mg/L+蔗糖30 g/L +琼脂粉4.8 g/L 其pH:6.0②二级苗(壮苗)阶段培养基成分为:4/5MS+ Naa0.5 mg/L+蔗糖30 g/L +琼脂粉4.9 g/L 其pH:6.2③三级苗(成苗)阶段培养基成分为:4/5MS+ Naa0.5 mg/L+蔗糖30 g/L +琼脂粉5.0 g/L 其pH:6.2+。

2 白芨种子的采摘时间及注意事项

果荚采摘时,挑选形状饱满,色泽光洁的果荚。长江中下流域在处暑与白露之间采摘白芨果实。原因是果实采摘过早,其果荚内的种子成絮状还未完全分离,难以播洒;采摘过晚,果荚容易裂开,无法对果荚进行消毒,也就失去了做组织培养的价值。果荚内没有完全成熟的种子也可以在培养基上成活。

3 组织培养前果荚的处理

为消毒做好准备:在不破坏果荚密封结构的前提下,剪去果荚外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如果翼;留置约3 mm果柄,以便播种时方便夹住操作;将处理过的果荚用洗衣粉浸泡,并逐个地用小刷子将果荚外的污垢刷净,清洗晾干备用(一般每人每天的使用量在50枚左右。多余的应装入保鲜袋放进冰箱冷藏保存,及时用完)。

3.1 果荚消毒

果荚的消毒灭菌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在无菌室中,将清洗过的果荚放入器皿中,加入75%酒精浸泡15 min,且无菌水冲洗3次。再加入0.4%的汞溶液中浸泡20 min,不停地搅拌,使其充分接触溶液达到消毒彻底,之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控干水后放入无菌瓶中,用无菌纸压住,拧紧盖后倒置,使果荚上的残余水份尽可能被吸收。

3.2 播种

准备一个用酒精清洗消毒过的直径8~10 cm小铁盘,用于切割果荚。用消过毒的镊子每次从无菌瓶中取出果荚5~8枚放置于盘中备用,将盛果荚的瓶拧紧放在无菌操作台一边待用。用镊子夹住果荚的果柄,让果荚在酒精灯上灼烧片刻,目的是消毒,注意不要烧热果荚,以免烫伤荚内种子。然后在小铁盘中用手术刀将果荚拦腰切成两段。用镊子夹住断面的另一端,在盛有培养基的瓶口轻轻敲击,让果荚中的絮状种子随着震动而均匀洒落于培养基表面上,每种植完一瓶后,将瓶盖内侧放于酒精灯上灼烧片刻,以达到清毒目的即可,然后拧紧瓶盖。并在瓶的侧面横向四面拍击,使得种子更均匀分布在培养基表面。

4 种子的养护

种子播种后放于培养室中先进行暗培养,室温控制在白天23 ℃,夜晚18 ℃,直至种子萌芽。7 d左右种子吸饱水份,絮状种子开始膨胀。20 d后开始光照,光照时长由6 h逐渐递增至12 h,光照强度由1400LX逐渐递增到2000LX,如果是采用双管照明的,前期可以关闭一只灯管来控制光照。萌芽出的种苗成米白色的细叶芽,经过一段时间的光照,米白色细叶芽转变为嫩绿色。50 d以后便可以分瓶壮苗,培养二级苗。(长期控制种苗的方法:为调节苗木的供需,在一定的时候要控制苗木的生长,关键要:一是控制温度,温度应控制在5~10 ℃之间;二是降低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应保持在600~1400LX)。

5 种苗的培养

5.1 第一次分苗

白芨种子因其细小,在播种过程中会过于密集,导致种子萌发后种苗堆集在一起。随着种苗逐渐生长过程中,容器溶液表面积不够,营养基供养分不足,且无法确定其数量。因此须要更换培养基供幼芽养分,让其生根壮苗。要注意的是:①分苗时每夹幼苗数量在2~4株,多于4株会在生长壮大的过程中产生病根现象,会给第二次分苗造成难度;②是注意每瓶数量。以直径7 cm的苗瓶为例,每瓶应控制在120~150株左右,越少越好,但过少会浪费器材且不经济。过密会影响苗的生长;③温度应控制在18~23 ℃,光照强度白天在23 ℃,晚上18 ℃左右。光照时长为12 h,光照强度在2000LX左右,35 d以后便可以进行第二次分苗。

5.2 第二次分苗

当苗长至2~3 cm后,便可以进行第二次分苗。以直径7 cm的苗瓶为例,每瓶应控制在7簇,每簇4株左右,每瓶保持在30株左右。3次分苗后50 d左右,苗的基部开始长出类似于球状的茎块。对于瓶苗来说,苗出瓶后移栽的成活率完全取决于小球在瓶中的生长情况。第二次分苗,培养室的温度白天应控制在25 ℃,晚上20 ℃,光照时长前期为12 h,后期为14 h,光照强度2800LX。

5.3 第三次分苗(即驯化)

第二次分苗后约105 d左右,此进苗的基部大部分都生长有小球,当第一片子叶,和第二片子叶开始枯黄时便可以开瓶进行第三次分苗,移栽入大棚,在大棚环境下进行养护,先进行驯化(炼苗)后,再经过在自然环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让种苗逐渐适应在非培养基的自然环境下生长。

5.3.1 炼苗

移栽之前要先炼苗,就是将瓶苗无菌培养室移至室外,打开瓶盖,让种苗在散射光下充分接触空气,适应自然环境,注意不要让苗放在阳光下直接照射。炼苗选择在18~25 ℃时为好,时间一般在4~7 d为宜。

5.3.2 移栽入大棚

先将苗从培养瓶中取出,在清洁的流水下洗净种苗根部的培养基。如仍有2~4株连在一起的簇苗,只要洗净培养基即可,不要将其分开,以免弄伤苗基部小球,影响成活率。栽入苗床以4~5株为一簇,约间隔7 cm,深度以小球不露在外面为准。

5.3.3 育苗大棚

大棚约高2~3 m,应采用双层骨架,即遮阳网在上一层,塑料薄膜在下一层,中间间隔50 cm左右。这样大棚在高温情况下,内外层温度会相差7~10 ℃,利于幼苗生长。

所有统计计算均用SASv 9.13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定量数据采用t检验、ANOVA或Wilcoxon秩和检验。定性数据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连续校正χ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考虑到中心或其他因素的影响采用CMHχ2检验。对于生存数据采用,Log‐rank检验。主要指标的两两比较,采用95%置信区间(95%CI)法,计算双侧95%CI。全部的假设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取α=0.05。

种苗移栽结束后应立即用杀菌剂加杀虫剂(用量按药说明书使用)稀释的水浇透,防止因分根破损引起烂根,待幼苗叶干后随即喷一次MS营养液,保证营养助其生新根,提高成活率。每间隔7~10 d喷一次叶面肥,有兰科作物的叶面肥,或中药材专用肥均收到良好效果。如此养护需经过两年,幼苗才能移栽到大田(养护一年的幼苗,经试验成活率不是很高)。第二年养护时大棚可揭去薄膜,但一定要盖上遮阳网防止爆晒,除自然雨水外,平时应关注苗床湿度,不易过干,也不能积水。管理上基本和第一年幼苗相同。

5.4 第四次分苗(移栽入大田)

经过3次分苗后的新苗已经长大,已逐渐适应自然环境,可以移栽入大田生长和管理。长江流域应选择在4月下旬~5月上中旬份(视温度而定,日夜温度应在15~25 ℃左右)。

5.4.1 苗床的准备

大田应在上年冬天进行深耕,并施足腐熟的基肥(人畜肥及油饼均可),让土壤充分吸收。经过施足基肥的土壤经过霜冻,会疏松透气且减少来年病虫害。栽苗前再进行1次翻挖整理,使垅畦宽度为100 cm,高度为15 cm,排水沟保持畅通,防止苗床积水。

5.4.2 病虫害管理

白芨采挖季节

白芨的病害主要为叶斑病和根枯病。前者症状是叶背面出现粉状黄色斑点,并逐渐扩散严重者导致白芨苗整株死亡。后者表现烂根现象,植株从基部逐渐枯黄直至整株死亡。防治方法主要是每间隔40 d喷1次杀菌剂加杀虫剂。

6 结语

如今组织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培养白芨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白芨的种子组织培养和种植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白芨的繁殖速度以及存活率,从而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甜樱桃和中国樱桃有何不同(汉源甜樱桃与其他樱桃的数据对比) 怀孕母牛的饲养管理须知(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